- 教育部相关网站
- 省级教育网站
- 直属单位
- 区内本科院校
- 区内职业院校
- 其他网站
“上世纪80年代初,学校只有5间土坯房教室,学生的课桌是用木板搭起来的,墙面抹上水泥就是黑板……”8月25日,回忆起刚参加工作时的情景,博乐市小营盘镇中心学校教师霍光年感慨万千。
如今,走进小营盘镇中心学校,一栋栋崭新的教学楼拔地而起,成为小镇居民眼中的“地标”。校园里图书室、实验室、音乐室和多媒体教室一应俱全,基础设施水平和城里不相上下。
这个中国西部边陲小镇学校的变化,记录了时代发展的轨迹。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大潮中,新疆教育事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小康社会的系列指标中,教育有着特殊地位。它一头连着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供给、智力支持,一头连着每一个孩子的命运、每一个家庭的未来。
在第二次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培养优秀人才,全面提高入学率,让适龄的孩子们学习在学校、生活在学校、成长在学校。”
我区全面落实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决策部署,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在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给予充分保障,全区财政性教育经费年投入均超过500亿元,投入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一所所幼儿园如雨后春笋出现,一座座新建学校拔地而起,办学条件的改善如同春雨,滋润着希望的萌发,夯实着小康的根基。舒适、安全的校园,已成为家长和孩子们心中“最亮的风景”。
优质幼儿园建到家门口
“国旗国旗真美丽,金星金星照大地……”
唱儿歌、背古诗、认字……这几天,5岁的祖丽阿娅·艾克拜尔当起了爸爸妈妈的普通话小老师。
听着孩子的普通话越说越好,妈妈古再丽努尔·阿卜杜热依木的喜悦溢于言表:“孩子上幼儿园后变得更懂事、更有礼貌了,每天回家都高兴地讲一天学到的东西。”
儿童是一个家庭的希望,学前教育是“未来工程”。2017年9月,全区4408所质量高、环境好、设备全的新建和改扩建农村幼儿园全面投入使用,使包括祖丽阿娅在内的117.62万名农村学前三年适龄儿童,实现了“家门口免费入园”。
“一天三顿饭全部免费,城里幼儿园有的我们也有。”古再丽努尔见证着孩子的成长,也感知着教育惠民的温暖阳光,走到哪儿就把教育惠民好政策宣传到哪儿。
孩子没入园前,古再丽努尔全部的精力都在照顾孩子、操持家务上,一家人的生计靠丈夫跑车。孩子上了幼儿园,古再丽努尔有时间打工了。去年,她应聘到村幼儿园保育员岗位,每个月有1800元的固定收入,开启了新生活。
喀什市夏马勒巴格镇副镇长热汗古丽·依米尔提起农村教育近年的变化,连连感慨:“村村都有幼儿园,条件太好了。看着孩子们的幸福模样,村里充满了希望!”
积极发展学前教育,着力抓好幼儿园建设,缓解了我区各族学前适龄幼儿“入园难,入园贵”的问题。统计显示,2014年,全区共有幼儿园3955所,在园幼儿75.22万人,学前教育毛入园率72.42%;截至2019年底,全区共有幼儿园7725所,学前三年毛入园率达到97.51%,学前教育取得历史性突破。
薄弱学校改造惠及千家万户
新学期,于田县达里雅布依乡小学校园里朝气蓬勃,杨树、白蜡等树种沐浴阳光,傲然挺立。
“学校像个大花园,干净漂亮,我们可以在美术室里上泥塑、剪纸课,在音乐室里学器乐,可有趣了!”提起新学校,达里雅布依乡小学三年级学生拜合提古丽·库尔班嘴角上扬。
去年9月,这所在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上新建的学校正式落成。崭新明亮的教室、干净整洁的教师宿舍和完善的教学设备让人眼前一亮。
达里雅布依乡位于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地处深度贫困地区。长期以来,受限于自然环境闭塞、校园设施落后等因素,学校教学质量远低于全县平均水平。
学校焕然一新,学生喜笑颜开,达里雅布依乡是我区推进“全面改薄”进程的一个缩影。
2013年12月,国家启动全面改善贫困地区义务教育薄弱学校基本办学条件工作。这是我国推进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的一项重大工程,对改善贫困地区学校办学条件,促进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守住“保基本”民生底线有着重要的意义。
我区紧锣密鼓推进该项工程实施,重点帮助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等困难县提前完成薄弱学校改造任务,让最贫困的地区先改善、早受益。截至去年底,已累计投入263亿元建设资金,改扩建校舍913万平方米,其中过半资金用于南疆四地州,全区义务教育学校消除D级危房、有可供开展多媒体教学的教室等20项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全部达标。
与2013年相比,我区义务教育学校生均校舍面积从7.34平方米提高到2019年的11.07平方米,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从1116元增加到2019年的2448元。有效改善了农村义务教育办学条件,缩小了城乡义务教育发展差距。
“通了电、有了网,办学条件好了,学校的老师也多了,还有城里来的大学生。我们祖祖辈辈在沙漠边缘生活,做梦都希望孩子们多学点文化,将来能走出沙漠。”达里雅布依乡农民艾加汗·买提于素甫由衷感激,“现在,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改变了我们的生活状况,又有这么好的学校和老师,孩子们一定会更有出息,日子一定会越过越好。”
信息技术让教育更公平可及
“无论是诗句还是意境,都值得我们细细品味。我们再来看一看这首《望天门山》,它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同学们快速找一找。”8月31日,沙雅县第三小学教师陈信通过“钉钉”和学生们连线,给大家教授古诗词赏析。
“网上教学使我们能够跟学生分享更多的教学资源,丰富呈现方式,学生也从中了解更多。”陈信说。
的确,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使网络教学等现代方式在天山南北得以普及,即便身处帕米尔高原的学校也是如此。网络教学不仅仅克服了空间的阻隔,更重要的是让偏远之地也能共享优质教育资源,享有更加公平、更有质量的教育。
乌鲁木齐市第一中学绿谷校区的每间教室门口都有一个电子班牌。每个班牌相当于一个信息收纳终端,除了可以展示班级信息以外,学生还可“刷脸”打卡,学校的通知也通过班牌推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
刷脸入校、直播课堂在线学习、电脑编程……近年来,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越来越多的师生享受到教育信息化带来的便利。
在“70后”“80后”的印象中,黑板、粉笔是课堂教学的“标配”。进入新世纪,从黑板到投影仪再到纳米触摸屏,我区教育信息化水平突飞猛进。“互联网+教育”正颠覆性改变着传统教学,信息化教育产品逐步走进课堂,成为教育教学的好帮手。
“校园网络全覆盖,我们的学生通过在线资源平台,可以和疆内外学生实现同上一堂课,信息化建设缩小了城乡教育资源的差距,赋能教学和管理质量快速提升,加速了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的步伐。”博乐市小营盘镇中学校长张富刚介绍,3年来该校投入近百万元用于校园信息化建设,这在过去是不敢想象的。
网络化、数字化、个性化的智慧教育环境,促进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让许多来自贫困地区的学子能够聆听更多的名师授课。借助科技进步的社会红利,更加均衡化、多元化、人性化的教育体系正在形成,为全面小康奠定了坚实的文化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