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相关网站
- 省级教育网站
- 直属单位
- 区内本科院校
- 区内职业院校
- 其他网站
核桃教授——电商助农富民兴疆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支撑。”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加快新疆农业农村现代化,要用好创新这把金钥匙,着力破解乡村振兴中的重点难点问题。
新疆大学凭借学科优势、人才力量、科技实力和社会资源优势,结合农民夜校、点对点帮扶、一对一结对等重要活动,牢固树立“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重要思想,聚焦改革创新,充分发挥网络、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作用,激活农村要素资源,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同时整合涉农院校、电商企业等各类资源,构建高素质农民教育培训体系。为南疆乡村地区实现乡村振兴贡献“新大力量”。
一、基本情况
(一)现实背景
新疆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以及丰富的农产品资源。近年来,新疆互联网基础和物流业获得长足发展,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数量也在逐年增加。截至目前,新疆现有的国家级电商进农村综合示范县数量达到51个。2020年7月,和田地区(全面推进)、奇台县、叶城县、新和县、布尔津县、新源县均进入电子商务示范县名单。当前,南疆四地州的林果业市场仍然以传统销售模式为主导,电子商务的销售模式还未引起足够重视,绝大多数农资企业只是把竞争焦点定位于实体市场,尚未意识到抢占网络虚拟市场的重要性,甚至很多企业盲目跟风电子商务的发展,为赶时髦,导致某些企业上网目的不明确,使得网站利用率低、内容简单、更新频率低,网站的知名度、浏览量远不及大型商业网站。如今新疆林果业市场营销理念亟需从传统生产观念向现代营销模式过渡。具体问题如下:
1.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直播内容单一、缺乏创新与深度挖掘。目前,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直播大多局限于田间地头采摘、农产品自身及食用过程展示等内容,缺乏创新,没有根据新疆特有的民族风情挖掘特色林果产品的文化内涵,甚至还存在利用主播的颜值以及制造林果产品滞销的噱头来博取同情,进而吸引消费者,过度消费购买者的新鲜感,从而导致直播内容不足以引起观众驻足观看,用户黏性较低,进而影响到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的口碑,最终影响到产品的线上销量。
2.缺乏专业的新疆本土直播电商人才,对“网红”依赖度过大。由于受经济发展、地域特征、语言文化等方面因素制约,新疆本土专业的主播、客服、技术管理人才还存在严重不足。尽管在新疆直播电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诸如“新疆赛总”“尉犁黑子”等一些草根网红,但当前新疆特色林果产品直播电商主流模式还是依靠政府公职人员、明星、网红等,普通林果种植户由于经验不足,特色不明显,直播技能缺乏,没有受到过专业的直播交流沟通技巧和销售话术技能,想要吸引观众走进直播间并完成最终销售难以实现,引流变现能力还很不够。
3.南疆农民国家通用语普及率仍然不高,特色农产品出疆存在沟通障碍。调查发现,目前南疆乡村地区人口以妇女儿童和老年人为主,一些青壮年劳动力学习国家通用语效率较低,语言沟通障碍在极大程度上阻碍了特色农产品的出疆进程,间接导致大量优质农产品滞销。
4.缺少农产品品牌形象建设,不能将凝聚农产品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发展有效结合。新疆地区的特色农产品往往具有极高的地理价值与文化价值,南疆乡村地区的优质农产品在通过电商渠道进行销售时,仅仅注重对农产品品质的展示,却忽略对农产品所蕴含的丰富文化价值进行挖掘与开发。而挖掘产业文化内涵、加深品牌印象、加快文化与旅游一体的可参观性生产等还比较欠缺,对于增加农产品的附加价值,拓宽农产品的发展空间等还重视不够。
(二)时代要求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电商不仅可以帮助群众脱贫,而且还能助推乡村振兴,大有可为。”近年来,我国农村电商发展如火如荼。一根网线,连通城乡,让分散的小农户对接大市场,畅通了从田间到餐桌的产业链,推动了农业的转型升级。流量变成“新农资”,直播成了新农事,电商销售成为农产品销售的重要渠道,也成为农民增收的新支撑。随着人流、物流、资金流进一步向农村地区延伸,乡村振兴的潜能正被不断激发。2014年至2021年,我国农村网络零售额从0.18万亿元增长到2.05万亿元,增长11倍多。在新疆,随着一大批有地域特色的主导产业持续壮大,一大批有影响力的本地品牌不断形成,蓬勃发展的新疆农村电商为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提供了新动能。
(三)项目内容
本项目以党中央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为指导思想,把电商助农与双语夜校有效结合,聚焦南疆农村实际,带动乡村地区村民学习国家通用语言与直播电商相关技能。通过与新媒体公司合作,成立农村电商直播平台,以核桃产品为依托,打造优质品牌,将优质核桃销售至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电商直播通过互联网供需对接,改变以往传统交易模式的诸多弊端,实现信息互通,适销对路,有效降低农业生产风险,降低核桃交易成本,增加当地村民收入,推进南疆农村现代化进程迈向更高台阶,在一定程度上缩短城乡差距,持续推动电商助农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已达到富民兴疆之目的。
二、实施进展
(一)持续推广和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项目在南疆农村通过夜校培训方式,坚持宣扬国家惠民政策,推广和使用国家通用语,以促进商客交流。通过课程学习、语言强化训练等方式提高村民国家通用语水平,解决因语言沟通不顺带来的农产品销售不畅问题。自2016年至今,项目团队深入喀什地区叶城县、疏勒县等30多个乡村地区,开展语言技能培训324期,共计19430人次,有效帮助当地居民提升了国家通用语水平。
(二)大力培训互联网及电商知识技能
项目团队在新疆大学党委的坚强领导下,针对每个村的特色资源类型、村民受教育情况、国家通用语掌握程度、经济发展水平等,讲授电商农业发展及互联网创业知识。依托新疆大学教学科研、人才培养以及合作方理论技术支持等资源,项目团队开展电商技能培训专业讲座6期,150余人次,同时为当地居民宣传互联网络媒体、网络电商平台等知识,不断促进当地拓展核桃销售渠道。
(三)不断加强电商桥梁建设
项目团队成员结合南疆农村特色农产品实际,搭建“核桃教授”手机端小程序以及网页端电商网站,通过内测即将投入使用,在买卖双方之间搭建沟通桥梁,提供直接电商信息来源。目前,上架产品囊括叶城核桃、阿克苏冰糖心苹果、库尔勒香梨等多种南疆特色农产品。在项目团队和各方的共同努力下,南疆一些乡村地区农产品滞销问题正逐步得到有效解决,核桃产品在某电商平台上线第一个月的销售额就突破千元,由第三方代为打理的社交媒体账号粉丝增长也突破千人,乡村贫困群众人均收入增长显著,从2018年人均收入6600元增长到2021年的10000元,增长率为51.5%,年均增长17.2%,有效提升了村民的家庭收入和生活水平,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
(四)高度重视媒体报道与社会评价
项目团队受到当地基层干部与群众一致好评,叶城县巴仁乡库勒艾日克村、叶城县伯西热克乡中心小学、疏勒县英阿瓦提乡滚独鲁库木村等先后给新疆大学发来感谢信。团队成员及夜校课堂受到社会各方重视,新华网、人民网、新疆法制报等多家社会媒体对此广泛关注并报道。自新冠疫情以来,项目团队成员发扬志愿服务精神,累计70余人次投身抗疫工作当中,并荣获优秀志愿者称号。
(五)推动知识产权成果转化并珍惜赛事荣誉
项目自设立以来,累计获得国家级、省部级等赛事奖项6项。为延长项目周期,实现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改善项目发展条件,项目团队结合实际运行中产生的问题,已申请到从课堂到田间的4项专利和3项软著。
三、主要特点
(一)深入基层,切实了解南疆乡村居民生活,开展与当地经济文化发展相适应的培训课程体系
在学校与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下,2018年以来,新疆大学先后有20余位校领导、420多位教师、510余名本科生、320余名硕士研究生赴南疆叶城等地区,协助驻村工作队切实了解基层管理状况和乡村居民生活情况,利用双语优势克服交流障碍,如实了解当地村民的农业种植、牧业养殖及家庭实际情况,具体参与当地基层事务的管理,根据乡村居民现实情况开展配套夜校课堂培训计划,坚持以群众为中心,办好南疆乡村居民喜欢、热爱的夜校课堂教育,促进当地教育扶贫和文化扶贫持续发展。
(二)双语协作,促进文化教育和语言技能共同发展
在双语青年夜校课堂中,加强国家通用语的教育教学工作,不断解决当地的语言沟通问题,拉进与当地村民的关系,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中华传统美德润养乡村居民,不断缩小乡村与城市之间的文化教育差距,通过夜校平台讲好中国故事,弘扬中华文化,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乡村地区不断弘扬,使乡村居民切实体会到近年来中国所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巨大发展。
(三)自主创新,利用互联网解决当地乡村居民就业,增加家庭收入
通过在夜校课堂开展互联网经济、网络电商讲座,提高乡村居民创新意识。不断加强当地居民的互联网意识和经济全球化意识,利用当今互联网经济帮助当地核桃产品在网络中拓展市场,形成“云订购——云销售”生产加工模式,利用朋友圈、微店、抖音、淘宝、快手等平台增强当地核桃产品知名度、延长产品产业链,不断帮助当地居民提高经济收入和生活幸福感。
(四)保护生态,挖掘南疆乡村地区旅游资源,推动当地第三产业持续发展
在双语夜校课堂讲述保护生态环境的相关理论知识,促使乡村居民了解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充分挖掘当地旅游文化资源,利用微博、朋友圈、QQ、抖音等吸引游客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资源环境,不断挖掘当地产品的文化附加值,推动当地文化旅游业发展,努力促进文明乡村、美丽乡村、和谐乡村的建成与完善,用旅游资源激发当地村民的创业活力与热情,用丰富多样的就业形势促进当地居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延长当地核桃产业结构链,用多种方式和途径帮助当地乡村居民走向共同富裕的道路。
(五)启动“两线同步、四位一体、三体循环”特色模式,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强保障
“两线”即线上网页端支撑与线下国家通用语课堂同步进行。“四位”涵盖资金、技术、教育、资源等方面,护航项目顺利开展。“三体”即学校为项目提供专业人才,项目反哺学校并提供大量实习岗位;项目团队助力合作方品牌建设,而合作方为项目开展提供资金技术支持;合作方帮助双语青年将理论转化为实践,而双语青年为合作方的电商培训提供语言支持。这一特色模式的运行为项目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四、今后规划
(一)将语言扶贫与技能扶贫相结合,继续推进国家通用语及文化知识在南疆农村的普及与发展
帮助南疆叶城县、疏勒县等农村地区开展建设10余所双语青年夜校,帮助当地村民和基层组织管理人员进一步系统学习国家通用语言、国家惠农政策、计算机技术、新媒体相关的技能培训、中华传统文化与习俗等内容。
(二)完善项目专属电商平台,实现持续平稳网页端的运营维护
基本完成微信小程序助力电商活动,并从乡村夜校中挑选优秀学员进行专业的新媒体电商技能训练,同时进行多平台的带货直播以提高曝光度,吸引流量,为扩大当地农副产品的销路奠定坚实基础。
(三)加强农产品附加值挖掘,持续打造品牌特色
以挖掘新疆林果产业文化内涵为主线,按照“一县一品”的发展思路,坚持打造精品、高产和高端林果产业,推进叶城核桃品牌美誉度,推动地域文化扩散,构建南疆核桃文化产业全面发展,从而助力乡村振兴。
(四)推进农产品产业创新性发展,加快核桃文化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充分利用国内文化要素,与市场深度融合,做深、做精、做强新疆核桃产业链;二是赋能新疆核桃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形成技术为文化赋能、文化为产业赋能、产业为个体赋能的良性循环;三是催生新业态、新产品和新模式,有效满足广大群众更加注重品质化、个性化、多样化的特色消费需求;四是对新疆核桃进行创新性转化,以更多元形式向外界呈现新疆核桃产品,拓宽南疆的核桃发展空间。
(五)加强品牌建设,凝聚核桃文化内涵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促进旅游业发展,通过挖掘新疆核桃产业文化内涵,加深对新疆核桃的品牌印象,加快文化与旅游一体的可参观性生产。建构核桃文化的身份认同与集体性记忆,增强其文化属性,促进核桃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