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相关网站
- 省级教育网站
- 直属单位
- 区内本科院校
- 区内职业院校
- 其他网站
4月2日,新疆教育帮扶座谈会在新疆大学学术交流中心隆重举行。会议由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联合主办,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承办。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自治区教育厅、定点帮扶企业、高校专家以及接受帮扶的有关地(州、市)、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代表140余人参加会议,共同探讨教育数字化赋能边疆教育高质量发展路径。
高位推动:明确教研帮扶新目标
自治区教育厅厅长买买提明・木沙在致辞中指出,新疆正以“十大工程”奋力推进教育强区建设,各有关单位要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将教育帮扶项目打造成为凝聚人心的德政工程、固本培元的筑基工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理事长郑文凯表示,基金会将持续整合央企资源,通过数字化技术,助力新疆教师教研能力系统性提升。
主题分享:解码教育数字化密码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副主任程卫星围绕“以教育数字化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这一主题,系统阐释了数字化技术在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中的关键作用,同时承诺将新疆纳入重点试点地区,通过“5G+AI”技术构建“双师课堂”,实现优质课程资源全域覆盖。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围绕“助力乡村教育实践与探索”主题,介绍了基金会“发现社会需求、提出解决方案、整合社会资源、推广项目模式”的工作思路。北京师范大学李玉顺教授聚焦教师发展,梳理新课程改革历程,讲述教研案例与网络研修。他特别指出,要注重培养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打造新时代专业化教师队伍,使其成为教育变革的主力军。
实践经验:东西部协作结硕果
教育部学生服务与素质发展中心分享了以全国名师团队保障项目效果,从而带动县域教师能力提升的有关经验,同时展示了目前已建成的多个学科的国家级名师库以及“异步教研—同步教研—示范教学—专递课堂”实施全流程。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乡村振兴协作部详细解读了“教师教研提升项目”实施方案,重点介绍了以数字化信息化手段,将优质资源通过双师模式引入欠发达地区,从而实现由名师“输血”到县域骨干教师“造血”的有关举措。备考指导专家相阳老师以“全国名师团队参与县域教师教研能力提升项目成效”为题,通过翔实的数据展示了通过项目实施,学生成绩、教师能力方面的显著提升。陕西省榆林市横山区教研室主任佘子东、吉林省汪清四中张兵兵老师作为项目受益代表,分享了通过参与跨区域教研联盟,实现教学水平跨越式提升的案例。
分组研讨:凝聚教育与产业帮扶合力
下午,座谈会设置了产业帮扶经验交流与县域教育经验交流两个分会场。在产业帮扶分会场,国铁集团分享了在疆产业和消费帮扶有关举措,基金会介绍了“科技小院+设施设备”项目,石河子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团队分享了科技助力案例,各个援扶单位也纷纷交流产业帮扶经验,共同探讨区域协作机制。在县域教育分会场,自治区教育科学研究院就“如何做好教师队伍建设”分享了经验做法与下一步工作思路,与会专家分享了信息技术助推实践案例,各地县围绕教师队伍建设的现状、挑战和期待进行了充分交流。会议还设置了捐赠仪式,国铁集团、三峡集团、南方航空等企业现场向和田县、若羌县、皮山县等受援县捐赠专项资金,推动教师教研提升项目尽快落地实施。
未来展望:构建长效帮扶机制
此次会议的成功举办,标志着新疆教育帮扶工作进入数字化赋能新阶段。通过“部区协同”工作机制,各帮扶单位将进一步整合资金、技术、人才资源,在教师培训、教研机制建设、学生学业提升等重点领域深化合作,将先进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输送到基层课堂,助力新疆教育加速驶向优质均衡发展快车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