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教育部相关网站
- 省级教育网站
- 直属单位
- 区内本科院校
- 区内职业院校
- 其他网站
教育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之基。“十四五”期间,克拉玛依市委、市政府持续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2021年至2024年,一般公共预算教育支出从24.68亿元增加到27.82亿元,逐年呈现增长势头,教育事业取得突出成就。
促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2024年,克拉玛依市乌尔禾区被认定为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成为全疆首批入选的县(市、区);独山子区通过国家学前教育普及普惠督导评估。同时,下发《克拉玛依市“十四五”学前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实施方案》,新改扩建幼儿园15所,新增学位1080个。公办园在园幼儿占比达82.88%,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达98.87%,远高于国家50%、85%的标准。
“十四五”期间,克拉玛依市新建红山湖学校(小学部)、绿雅小学、绿雅中学(初中部)、独山子第八小学等中小学4所,新增学位6900个,有效解决学位结构性短缺问题。
2024年,克拉玛依市各区高水平通过国家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导评估,成为全国第二,新疆唯一市域整体接受并通过国家实地核查的地级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工作走在全疆前列。同年,先后入选国家级义务教育教学改革实验区和基础教育综合改革实验区,成为全疆唯一双推进建设的地级市。
与此同时,克拉玛依市制定推出《关于推进落实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实施方案》,完善选课走班教学管理机制,普通高中高质量、有特色、多样化、可选择的办学格局基本形成。2024年,初中升入普通高中比例超过75%,录取率在全疆排名前列。
高等教育发展步入“快车道”
高等教育发展水平是城市竞争力的核心要素。去年,克拉玛依高校在校生较2016年增长1.5倍,达到近2.6万人。同时,新增4家自治区重点实验室,落地建设院士工作站两个,建成全国重点实验室分室两个,高校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明显增强。
其中,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克拉玛依校区(简称:克拉玛依校区)成为全疆唯一获批中央资金支持建设的校区,获批资金6.8亿元。近年来,克拉玛依校区录取分数线全疆第一,本科招生人数超过校本部,在校生规模较建校初期增长20倍。由该校区发起成立的新疆新工科教育联盟,发挥高水平院校在推动工业强基增效和转型升级方面的重要支撑作用。
新疆第二医学院签约挂牌11家非隶属附属医院,建立55家教学实习基地,积极拓宽帮扶渠道,获批教育部直属重庆医科大学、东南大学、四川大学对口支援,为学院内涵式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据了解,2021年至2024年,两校累计毕业学生8145人,留疆就业率达50%。
此外,克拉玛依职业技术学院高质量完成自治区首批优质校建设任务,终期检查验收为“优秀”,位居全疆第二。产教融合持续深化,牵头成立全国油气加工行业产教融合共同体,在新疆教育大会上被授牌表彰。持续推进“订单式”育才模式,毕业生就业率位居自治区前列,保持在96%以上。打造职教出海新品牌,开展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经世学堂”项目建设,与企业共建“天山油苗工坊”,与塔什干国立技术大学等8所中亚高校建立合作关系。
克拉玛依开放大学开办青年夜校,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统筹课程资源,建设终身教育课程资源库,累计开发课程70余门。打造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新动能,创建全疆首家“骑手学院”“平安学院”,开展涵盖专业技能、应急救护、法律法规、国语教育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专题教育,参训人员1200余人次。
2024年,克拉玛依市出台校城融合发展工作方案,实现城市与高校教育资源、人才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以及就业资源的共享,推动高校与城市双向奔赴、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发展,形成了校城共荣共生的新格局。
“数字赋能+合作办学”齐发力
作为全疆唯一获批国家级信息化教学实验区的地级市,克拉玛依市形成典型案例4个、创新成果5个。北师附入选全国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在第七届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展示活动中,克拉玛依市获得6个奖项,占全疆获奖数的35%。实现全市中小学校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覆盖。
2024年8月,作为全疆唯一受邀单位,克拉玛依市教育局在全球智慧教育大会作主题报告,并入选全国“新质·引领·赋能”首届数字教育标杆案例。
同时,借助上海对口支援克拉玛依市资源优势,全部中小学完成与上海市长宁、青浦两区优质学校结对共建工作,推动两地教育资源共享,形成互动发展的良好格局。
近年来,上海市长宁区、青浦区及上海市开放大学共派出50名教师助力克拉玛依教育事业的发展。同时,克拉玛依市成立了“上海援克名师工作室”,并开展多项高水平的教研活动和人才培育项目,培育教育工作者2000余人。这些举措的实施,为克拉玛依市打造了一支“带不走的人才队伍”。
展望未来,克拉玛依市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关于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的战略部署,明确到2030年,教育强市取得重大突破,在全疆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市,实现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现代化。